文学是创造世界的本能
本文是讲述自己探索确证「文学是永恒的」这个信念的思想旅程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漫谈文字递归叙事」主要从人类文化、文学史出发,采撷各个学科的知识,通过鉴赏卡夫卡的作品,引出文学的递归特性。第二部分「有限到无限的旅程」则通过语言学家乔姆斯的生成语法理论引出语言的唯递归假说,并从生物基因、认知神经科学上进行了对递归生理机能进行了论证。最后的部分则主要谈下人类创造世界的本能,即递归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学对人类的意义。
创造世界的能力
从三和弦中所构造出来的,不是第四个音符,而是整个星辰 —— 布朗宁
前面已经看到,即使是语言学家们,在语言学这一领域,对递归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更何况是众多领域。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境地:要用我们的递归能力,去理解「递归」本身。而且,如上所述,如果你对递归有所了解,就会明白,我们并非完全不理解,就像递归一样,我们要做的,只是要更加理解——
这要怎么做?与其单独去理解一个很困难的概念,不如将和它类似的概念一起理解。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去通过分析和递归相关的概念,比如迭代和嵌套,去理解递归。
迭代(Iteration)
迭代意味着在一个过程中对操作序列的重复,在计算机算法中,则是对程序中指令的重复。在企业品质管理,或者个人成长中,最简单迭代的例子就是「PDCA环」, 即 Plan-Do-Check-Act 不断重复的四个步骤。在这四个步骤中,后一个步骤需要接收前一个步骤的结果,再进行展开。
我们通常玩的成语接龙游戏,也是迭代最简单的例子,总是从前一个成语的尾字,作为首字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迭代的特征,在一系列重复的序列中,它们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也处于同一系统层次。
嵌套 (Hierarchical Embedding)
嵌套,即层级嵌套,是指在一个系统之内,不同层次成分之间具有控制-从属(Dominance-subordination)的关系。层级结构之间就是最简单的嵌套,我们可以看到,下面层级在归属上是作为顶层层级的一部分的。当然,某一系统的成分,即下属层级,依然可能是一个系统。
比如对于人体来说,神经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然而神经系统中的中枢神经,却依然是由诸多的层次的系统构成的。
递归(Recursion)
那什么是递归呢?这时,如果你的大脑中浮现出迭代和递归结合在一起的画面,那就对了:
典型递归,就是同时结合了迭代和嵌套的过程。
递归首先是一种迭代,因为它需要持续不断某个过程。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递归总会导致无穷回归,或者成为循环定义。例如,在计算机程序中,当递归过程正确给出时,总会有一个条件分支让程序跳出终止循环;在用递归进行正确定义时,也不是以某一事物自身来定义这一事物,以避免循环自指,而是用比其自身简单一些的事物来进行定义。
譬如,我们用递归定义一个数列:
根据以下公式:
可以求得,当 n → ∞ ,其极限值 a:
于是乎,我们看到,通过对一个数列进行递归定义,数列中每一次迭代都更接近真实的版本,它虽然可以无限迭代下去,但我们仍然最终求得了收敛的极限 a 的真实数值。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递归之间存在着层级嵌套。这意味着系统的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在上面数列中,是通过递归定义给出了通项之间的关系。
下面这张图[1] 清晰表示了迭代、嵌套、递归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是,这张图中递归使用的例子是自指构成的直接递归,即每一级嵌套都都相同的 ALPHA。
然而,你可以把它换成不同但类似的版本,譬如 ALPHA Go 或 ALPHA Zero ,或类似具有同样反应能力的事物,就像多面镜子一样,彼此之间互相调用。这种不同成分或版本之间互相调用的递归,被称为间接递归。
如果说,身体的中心智,用眼睛望着自己,追问「我是谁?」,或是在思考自己的思考,是自我指向的的直接递归的话,那么,一位少年的眼睛望着一名少女,而少女的眼睛也望着少年,那就是间接递归了。
先有自然才有人类,可是先有人类,才有自然科学 —— 哥本哈根学派
自然和人类之间,何尝不是如此?
然而,又不止如此。黑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自然给了人类独特的心智,心智却又去创造了语言。
是啊,人的心智毕竟受制于时空,而语言就像人的孩子,踉踉跄跄出生,却散发着理念之光,反过来照亮我们身旁黑暗的洞穴。
语言与人类协同演化
语言自从诞生,就和人类在协同演化。它一开始就不是通过字词数量积累,而是不断创造新的意义结构、并以此改变社会和自然世界。
曾有一项生物语言学的研究表明[2],增加更多的信号并不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相反,语言进化是通过仅使用少量信号来描述更多有价值的概念来实现的。而通过将信号(音素)组合成单词,使用构词法组合成单词来扩展,就可以克服语言固有误差导致的通信阈值。这样单词长度虽然变长了,但通信最大值也因之呈现出指数级增长。
因此,不仅人类个体生命活动,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世界新的知识增加,新的语言词汇也会以新的构词的方式涌现,将世界的复杂度反映到语言中去,尤其是文艺作品中。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期刊上有一篇语言研究综述指出,语言的演变受到与个体、生物因素循环作用的文化三方面综合影响[3]。
个体学习、生物演化、文化传播与语言关系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和社会,文艺和文化之间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语言和文艺不是单纯反映世界,相反,符号和文字系统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创造复杂系统的尝试。语言学家已经证明,语言的能力就是从一组有限的元素中产生无限范围表达的能力 [4,5]。
在有限元素经过无限递归后,“多即不同” [6],一个复杂的精神世界,便能由物质世界自行诞生,这种“虚构”的能力[7],通过人类心智的循环效应(The Looping Effect of Human Kinds)再反过来推进人类现实世界的发展。但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人类持续对世界的范畴化和归类活动,而非简单所谓萨皮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 hypothesis)的语言相对论。一项研究指出[8],语言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化和社会产生影响:
1. Efficiency in Transmitting Category Information:(比行动)更准确稳定地传达信息
2. Conceptual Innovation and Change:概念创新,新的归类、隐喻、时空观
3. Scope of Application:超过生存范围规范的探究,如个体美的体验、宗教体验等
4. From Models to Moral:超越模型和顺从,进行反思和道德评价
命运交叉的城堡
——当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有限,就开始了永恒之旅
对乔姆斯基这位老牌语言学家而言,语言递归性首先是建立在语言具有离散无限性的观察之上的。语言的离散性是指可以将意义按不同的方式进行无限重复、内嵌和合并等操作 ;而人类语言中的「递归性」,则赋予了人类语言生成各种意义不同的、结构更复杂、形态丰富多样的句法的能力,有限的手段无限的使用,从而得以表达人类心智所能存在最复杂、最细微的思想。
侯世达在科普名著《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異璧之大成》中提到递归的不可预期性,认为「杂到一定程度的递归系统,其能力可能会强有力得足够打破任何事先规定下来的模式」。而著名的计算机科学、数理科学家斯蒂芬·沃尔夫勒姆在《A New Kind of Science》也提出并论证了「计算等价性原理」:任何看起来比较复杂的系统,都具备相同的复杂度,而且都达到了复杂性的极限。它们的复杂度,与宇宙中其他极为复杂的系统,例如大脑,是相同的。
以上的一切,从卡尔维诺的信念,到卡夫卡的旅程,从卡尔萨根洞见到乔姆斯基们的论证,实际都在告诉我们,和我们一样,人类的语言就是这样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它复杂到可以表达世间最精微的图景,从孩子第一声啼哭到少女明朗的微笑,从秋天最后一片落叶到冬日的湖面的残雪,从少年懵懂的恋情到回答宇宙的终极真理,它,都可以做到。它通向所有可能的每个世界,面向所有你能探索到的每一种命运。
它自诞生起就在人类心智的光河中流淌,帮助我们建筑起人类文明,是从人类自身生长出来的新世界,是人类真正意义创造的第二自然,让我们回归理念世界的永恒。
再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也正是卡尔维诺们所相信的,卡夫卡视为生命并开出新疆域的这一名为「文学」的事业。
这真是一场旅行,由卡尔维诺和卡夫卡们,由我们,一起向着新世界,从有限走向的无限的一场,每个现代都一直开始,无需抵达终点的无限旅行——
(PS:点原文链接,可以看到我在集智俱乐部介绍有关长程相关性和分形结构与小说关系的文章)
[1] Martins, M.D., Martins, I.P. & Fitch, W.T. A nove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recursion and iteration in visual hierarchical processing. Behav Res 48, 1421–1442 (2016). https://doi.org/10.3758/s13428-015-0657-1
[2] M A Nowak, D C Krakauer, and A Dress,An error limit for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3] M.H. Christiansen, S. Kirby, Language evolution: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ies Trends Cogn. Sci. 7 (2003) 300-307.
[4] M.D. Hauser, N. Chomsky, W.T. Fitch, The faculty of language: What is it, who has it, and how did it evolve? Science 398 (2002) 1569-1579
[5] R. Ferrer-i-Cancho, O. Riordan, B. Bolloba, The consequences of Zipfs law for syntax and symbolic reference, Proc. R. Soc. B. 272 (2005) 561565
[6] P.W. Anderson, More is different, Science 177 (1972) 393-396.
[7]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8] SA Gelman,How language shapes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categories(2017)